專題記者/劉錦龍/高雄報導
戰火切斷的親情:38 年的沉默與思念
1949 年,戰火驟然拉下鐵幕。數十萬人隨軍來台,從此與故鄉失聯。那不是單純的距離,而是生死未卜的深淵。多少夫妻自此天各一方,多少父子終身未見。對他們而言,「海峽」是地圖上的名詞,更是撕裂心靈的符號。
在這段長達 38 年的歷史黑幕裡,親情被隔絕、鄉愁被壓抑,留下的是無數信裡未寄出的問候與日記裡未寫完的嘆息。
簽證開放的那一刻:母親的呼喚與兒子的歸途
1987 年,歷史迎來轉捩點。解除戒嚴後,政府宣布開放大陸探親,簽證制度應運而生,「台胞證」成為久別親人重逢的第一張紙橋。
同年冬天,白髮蒼蒼的老兵們舉著「白髮娘盼兒歸」的標語,淚流滿面地踏上歸途。那一年,38 年的沉默被打破;那一刻,歷史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文件,而是無數母子在村口的擁抱、無數夫妻在淚水中的凝視。這是兩岸共同的「歷史簽證」,也是全民族的心靈簽證。
落葉歸根的靈魂擺渡人:里長的大愛
然而,不是所有人都等得到團圓。許多老兵終其一生,沒能回到故鄉的懷抱。這時,一位平凡的里長挺身而出。
高雄祥和里里長 劉德文,二十多年來奔走兩岸,自費背著骨灰罈,親手送近三百位老兵「落葉歸根」。他在機場赤腳跪地,對著罈子輕聲說:「伯伯,回家了。」
這不是儀式,而是一代人壓抑已久的呼喊。他的行動讓社會看見:人性的柔軟,可以彌補制度的缺位;一個里長的情義,能承擔整個時代的悲傷。這份「靈魂的擺渡」,值得全社會致敬。
遲來的團圓與無法彌補的遺憾
開放探親後,無數家庭經歷了遲來的重逢。有人相隔 40 年終於與母親擁抱;有人帶著三代歸鄉,卻只能在墳前下跪。每一滴淚水,都是親情被歷史耽誤的證明。
而今,透過劉德文這樣的民間力量,我們看到另一種團聚:即便是遺骨,也要讓它回到故土。落葉歸根不是奢望,而是一種最基本的尊嚴。
呼籲:讓愛先過海,讓政府成為人道的橋樑
這些故事提醒我們:兩岸同文同種,同氣連枝,親情不可被政治犧牲。
然而遺憾的是,政府部門對「落葉歸根」與「人道探親」的制度化支持仍不足。當里長用愛撐起歷史的裂縫,我們更期待國家機器能展現責任。
我們呼籲:
1.建立制度化機制 —— 不讓返鄉探親、骨灰返鄉僅靠個人善舉。
2.保持中立立場 —— 政府應超越政治算計,把人道需求放在首位。
3.保存歷史記憶 —— 將探親潮、落葉歸根的故事,納入教育與公共記憶。
「歷史簽證」開啟了跨越 38 年的回家之路;「落葉歸根」承載著一生未竟的鄉愁。這些故事的共同訊息只有一句:血脈比政治更久遠,親情比制度更深沉。
致敬那些默默付出的人,他們讓愛先過海。也期待政府能以中立的姿態,為親情與尊嚴留下一條永遠暢通的道路。
因為落葉歸根,不該只是運氣;而是每一個靈魂的權利。